伊丽莎白二世:未按祖训取名的公主如何成为英国的调和剂?
一直以来,长寿传奇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仅在英联邦各国广为人知,同时在中国的网络世界也名声大噪。
今日凌晨,当听到女王去世的消息,我深感惋惜。她在位的70年,正是世界局势变化莫测的关键时期,因此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1926年4月21日凌晨2时40分,一位美丽的天使通过剖腹产手术降临人间。她的出生地是在英国首都伦敦市的布鲁顿街17号,这里是著名的伦敦西区贵族住宅区。
当天下午,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他的妻子玛丽王后从位于伦敦西郊的皇家宅邸温莎城堡驾车前来探望他们的第一个孙女。
这个新生儿一出生就拥有一头金发,长长的睫毛下镶嵌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两只小巧可爱的耳朵和一个圆圆的小脑袋。玛丽王后对这一个孩子十分喜爱。
这个新生儿出生五个星期后,她在白金汉宫内的教堂接受洗礼,并被正式命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
英国王室的命名规则源远流长,自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设立的命名祖训以来,历任王室成员的名字都必须包含她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的名字。
这一传统不仅在英国得以沿袭,甚至也被视为一种信仰。但到了伊丽莎白二世出生时,这一规则却得到了改变。
因为她的祖父,也就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对她的名字是不是满足规则并不在意。毕竟,她既不是王子,也不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他的多次对外访问使他成为备受瞩目的国际名人;他曾参与并成功攻占堑壕战;他是王室家族中第一个在收音机里发表演讲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被拍下抽烟镜头的王室成员。
在伊丽莎白公主4岁时,戴维王子第一次见到了他未来半生的伴侣沃利斯·辛普森夫人。作为王储,戴维王子并非新手,甚至不完美。
在遇到沃利斯之前,他就与一名自由党议员的妻子有染,维持了16年的婚外情。但与沃利斯相识后,他深深地爱上了她,甚至抛弃了旧情人,一心一意地宠爱她。
沃利斯的魅力何在,让王子深深着迷,这是个久经争论的问题。尽管她并非王子身边最美丽、最引人注目的女子,但她的存在让王子愿意舍弃所有的恋人。
沃利斯的形象在人们心中逐渐变得复杂和多元。有人认为她是一位精明狡猾的女子,而有人则认为她是一位善解人意、有头脑的女性。
在戴维王子的记忆中,他最初被沃利斯吸引是因为她对他的工作的热情。众所周知,王子的工作枯燥乏味,充满了抱怨,而沃利斯却能耐心地听他倾诉,使王子感到惊讶和惊喜。
但王子的好友温斯顿·丘吉尔的说法可能更有说服力,他认为沃利斯和戴维的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而非性上的吸引。
那时,他一心以为,随着严肃古板的父亲去世,自己已经是一国之主,有权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谁是皇后。
于是,他带着他的美国情人(那时还没离婚)大方出游,并在王子的私人寓所中,辛普森夫人也自信地以女主人自居。
他们甚至在巴尔莫勒尔宫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舞会,邀请了乔治五世的二儿子,也就是爱德华八世的弟弟约克公爵参加。
约克公爵很难理解哥哥为何对辛普森夫人如此着迷,而约克公爵夫人的不满更是表现在沃利斯竟然睡在玛丽王后住过的卧室里。
在约克公爵夫人这位名门淑女看来,沃利斯的行为非常不得体。之后爱德华八世对有夫之妇的执着最终引起了皇室、内阁、人民和圣公会的集体反对。
而且当时正是1936年,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舆情都不允许爱德华八世再这么任性的下去。
最终,他被迫选择了退位,王位落到了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约克公爵头上,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
这位公主被誉为“未来的女王”,即使她的父亲和母亲并不觉得自身会再生一个孩子。
因此,她从小就受到了国民们的关注,甚至政府官员们也对这位公主感兴趣,同时也会注意到她的妹妹玛格丽特。
与谨慎有礼的姐姐相比,玛格丽特则更加活泼,她喜欢做些小恶作剧,让官员们松了一口气并感慨:“上帝保佑,玛格丽特是妹妹!”
1939年4月21日,伊丽莎白年仅13岁,她的生日收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礼物:祖母送的银质梳妆台,父亲送的宝石项链,母亲送的高筒,还有伯父戴维送的摄影机和放映机。
那一天,温莎城堡张灯结彩,乐队奏响了她最喜爱的歌剧《罗斯·玛丽》的选段。伊丽莎白身材瘦削,已然流露出了一位美丽少女的韵味和气质。
那个夏天,两位公主和父母在英国南部海岸巡游。7月,他们抵达了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乔治六世曾在这里学习,他回忆起当时的一切,给妻子女儿讲述了他的经历。
这个学院的院长蒙巴顿勋爵热情地接待了国王一家。蒙巴顿勋爵是国王的表兄,他们的关系亲密无间,两位公主却没有这种幸运。
当时,腮腺炎和水痘这两种传染病正在学院流行,为了公主们的健康,她们被安排在上将汉密尔顿爵士家里。
无法尽情玩耍总是令人遗憾,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公主们感到无聊,蒙巴顿勋爵让自己的外甥菲利普去陪两位公主。
对于这位远房表哥,伊丽莎白二世从小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尽管他们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同龄异性。
菲利普亲王的家庭女教师克劳菲对他有着这样的评价:“他的举止有些随便,但人不错。”
有人认为这次会面是蒙巴顿勋爵精心策划的,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与王室建立联系。蒙巴顿这个人一直被人们认为缺乏正直和原则。
在乔治六世登基之前,他一直是爱德华八世的支持者,但当爱德华退位后,他立刻转向现任国王。
尽管伊丽莎白王后对这个狡猾的人不以为然,但蒙巴顿总能适时出现在国王面前。
对于菲利普来说,娶到英国未来的女王无疑是一个提升个人身份的好机会,但人们对他的真实感情却充满疑惑。
有人猜测他是真的爱上了伊丽莎白,也有的人觉得他只是将她当作理想的结婚对象。
无论如何,他不可能拒绝英国王室的热情。当他离开伊丽莎白时,是不是已经期待着下一次的见面?不论他的想法如何,这样的会面都很难实现。
他们分别了两个月,然后“二战”爆发。但战火并没有隔断他们的联系,他们频繁通信。
菲利普在战火纷飞中服兵役,休假时,他会去英国看望表妹一家,还曾几次在温莎堡居住。
国王并未曾发现这个年轻人和女儿之间的“小动作”,在他看来,菲利普只是一个亲戚,听这个青年说着地中海战役中的见闻,他就能回忆起自己的海军生涯,觉得饶有趣味。
何况,在父亲眼里,女儿永远都是小女孩,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大哥哥的相处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这个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谁都不会想得那么长远。但事实上,事情比他们想的要复杂得多。
但他们俩人除了是小情侣之外,还是政治人物,分别代表着不同国家,不同的皇室。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未来的国王,自然不可能嫁到希腊,而希腊王室也同样不希望自己的成员入赘到英国。
在无尽的纠葛中,最终感性战胜了理性,菲利普向伊丽莎白求婚,自己先退了一步。
而一贯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服从王室规定的伊丽莎白,一口答应了对方,没有和任何人商量。
这让了解伊丽莎白的人都感到意外,他们都觉得,公主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会循规蹈矩,没想到她对感情如此执着,这也说明她是一个相当独立又有主见的人。
在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突然因为冠状动脉血栓发作而在桑德林厄姆宫去世,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因此成为了大不列颠、英国自治领及海外属地的新女王。
但当时伊丽莎白和她的丈夫正在4000公里以外的东非,这一条消息对她的丈夫菲利普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动,仿佛半个世界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伊丽莎白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控制能力,她立即开始着手工作,必须宣布她的王号,因为过去没有规定在她作为君主时一定要采用的名字,但她已经想好了。
她决定用自己名字作为王号,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她还是决定冒着风险,连夜从所在地飞往伦敦。
在伦敦机场,她瘦小、身穿黑色孝服的身影走下飞机舷梯,她看见在她叔父格罗切斯特公爵身边站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3任英国首相艾德礼、丘吉尔以及安东尼·艾登。
政府对下议院和选民负责,而非君主。君主不能直接任命或罢免内阁首相,首相通常由下议院多数党的担任。
形式上,君主任命首相,首相需向君主行吻手礼,表达接受君主“统治”的意愿。其他内阁成员由君主任命,基于首相的“建议”。
在议会年会开幕式上,君主朗读王室演讲稿,该稿件由首相起草,代表政府立场,但仍然是一种形式。
君主的主要职责是出访,维护英国与其他几个国家以及英联邦成员国的关系,接受外国大使的国书,参加各种典礼。
英国宪法规定,政府必须在各项事务上向君主咨询,而君主并无决策权,只能给予建议或提醒。
成为女王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人们认为,一位没有实权的国王只需要懂得礼仪规则,遵守法律并按要求达成目标,就能享有丰厚的年金和人们的尊敬。
实际上,君主虽无实权,但其影响力却真实而巨大,因此君主一定要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女王的地位崇高,但也是无奈的,她必须在任何场合都言行谨慎,不能多说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更不能表露任何个人情感。
人们对她的期待很高:一方面要求她不表现个人喜好,一方面又要求她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感动、喜悦、遗憾等情绪,以更贴近人民。
总之,从伊丽莎白二世加冕为英国国王那一刻起,她就一直努力塑造自己为一个亲切无害的吉祥物,以此来提高民众对王室的好感度。
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裹尸布,英国女王是维系英联邦的关键,她是英联邦54个成员国名义上的共同元首。
1952年,英联邦成立之初只有8个成员国,但现在它的成员国已经增加到54个,这个数量还在继续扩大。
英国女王和王室成员经常对这些国家进行访问,出席它们的各种庆典,这些访问虽然与本国政治家出访的目的相同,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
赞比亚前总统肯尼思曾说:“在女王统治初期,联合王国成为英联邦无疑是英明的。我认为,这一切是由于女王的个人魅力,没有她,我们可能早已经选择离开。”
英国女王的个人魅力,无疑是维系英联邦的主要的因素。她的访问和庆典活动,不仅拉近了英联邦成员国之间的距离,也使英国女王成为了英联邦的一张“名片”。
伊丽莎白二世,一位独特的国家元首,自冷战初期起就一直活跃在国际舞台,如今她的离世无疑让英国王室面临着新的挑战。
但新即位的查尔斯是否能像他的母亲一样,成为英国的象征和图腾,仍有待观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