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辛格的智慧聊聊国际政治中老大和老二的博弈

日期: 2024-01-05 作者: 安博体育官网

  2023年11月29日,美国政治家、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5岁。他曾100次访问中国,我国官方给他的称谓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当然,这里的“朋友”,可能不是“亲朋好友”之义,而类似于“朋友,划下道来吧!”毕竟基辛格是美国政治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是站在美国立场上,为维护美国利益。五十年前他推动中美建交是为了美国利益,五十年后他主张美国联合俄罗斯围剿中国同样是为了美国利益。

  即使如此,基因格依然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是新中国可敬的朋友和可敬的对手。作为中国人,我当然会从中国利益出发评价国际人物。然而即使撇开国家立场,基辛格代表的依然是一种冷静、理智、成熟的战略。站在观史的角度,这种冷静、理智和成熟是值得高度赞扬的。

  关于基辛格的生平事迹,说的人已经很多了。本篇,老巴不拘泥于基辛格个人,而是从几个世纪的历史尺度,聊一聊国际格局中“老大”和“老二”的战略博弈。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分析的大前提,是基于西方国家长期的战略制衡与博弈思维。而我们中国提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的是共赢而不是争霸,并不能完全套用,这里就不细说了。

  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圈子,影响力最大的有三个:西方,包括欧洲及后来的北美,近一千多年以基督教为主;中西亚,近一千多年以教为主;还有华夏为核心的东亚。这三个圈子中,“国际政治”是在西方最早出现的。欧洲自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本就是“列国并立”状态,而东亚的华夏哪怕暂时群雄割据,大家也都玩了命追求统一。中西亚的强国差不多,都想追求统一,只是地理和民族问题导致这种统一很难达成。

  近现代欧洲最早称霸的,是哈布斯堡王朝。16世纪时,查理五世的爷爷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奥地利大公,外公和外婆是西班牙的双王。加上其他横七竖八的联姻,查理在位时,哈布斯堡拥有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捷克)、尼德兰(荷兰和比利时)、西班牙、部分意大利,还有广阔的美洲殖民地,是彻头彻尾的“巨无霸”。查理的儿子腓利又借着葡萄牙王室绝嗣的机会,实现了“西葡合并”。

  然而哈布斯堡家族并没有能够打好这一手牌。他们对领土的渴求太明显了。查理在东边与中西亚的老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反复争夺北非和东欧,在西边又和法兰西为了意大利而大打出手。到他儿子腓利登基后,对内尼德兰的新教运动,对外又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也就是说,哈布斯堡家族成功地把周边的强国全部搞成了敌对。17世纪爆发的三十年战争中,哈布斯堡家族遭到英国、法国、瑞典、荷兰,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的联合围攻,虽然咬牙坚持了多年,但等法国下场时还是招架不住,惨败收场。一个世纪的霸权就此告终。

  哈布斯堡之后的欧洲霸主是波旁王室的法国。法国在三十年战争成为最大赢家,在红衣主教黎塞留手中富国强兵,到路易十四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一哥,法军绝大多数都是所向披靡的局面。然而“太阳王”路易十四比哈布斯堡还要霸道,动辄喜欢用军队说话,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哪些领土应该“收复”,然后就制造借口出兵去打,而且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拉拢盟友,基本属于肉也要自己吃,汤也不肯给小弟喝那种。路易十四最后终于把几乎整个欧洲给逼成了神圣同盟,哈布斯堡、英国、荷兰、葡萄牙、普鲁士、萨沃伊等联合对付法国。路易十四与之大战连连,勉强打成平手,但法国的实力损耗也很大。

  路易十四死后,他的曾孙路易十五先后在18世纪中叶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失利,失去了大片海外殖民地,最终把霸主权力拱手让给了英国。

  新晋霸主英国,水平明显比哈布斯堡和法国要高明许多。英国本土是一个岛国,这使得英国的忧患意识很强。几百年前英国也曾试图直接染指欧洲大陆,和法国打了一百余年,一度把法国领土打得只剩三分之一,结果冒出来一个圣女贞德,闪电般把英国人反推回去。从此英国人放下幻想,脚踏实地经营。他们的策略,首先是建立强大的海军,保证本土安全,争夺海外殖民地。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本土科技生产力,率先实现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国家。然后利用外交和经济,挑动欧陆的内斗,自己坐收渔利。但这种挑动也不是乱动。主要方针就是“对付欧陆老大”。

  在英国还没登顶之前,所谓欧陆老大也就是西方世界的老大。英国削弱老大也就是为自己登顶扫清障碍。而为了打老大,英国主要不是靠自己下场,而是联合老二、老三、老四……

  比如1600年左右的老大是哈布斯堡家族,英国就联合欧陆老二法国加上瑞典、荷兰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打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哈布斯堡衰落后,法国成为新的欧陆老大,英国又联合了哈布斯堡、荷兰、葡萄牙、萨沃伊、普鲁士围攻法国。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期间,法国联合了西班牙、普鲁士和巴伐利亚围攻奥地利,英国就联合俄罗斯、波兰、荷兰、萨沃伊等支援奥地利。他们最初还试图把普鲁士也拉过来,因此劝说奥地利女大公特蕾莎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只因为女王拒绝这才作罢。战争最终以英国、奥地利方面占上风而告终,英国还趁机在北美发动乔治王战争,夺取了法国控制的路易斯堡。随后英国企图拉拢普鲁士共同反对法国,结果却促成了法国与俄国、奥地利结盟,史称“逆转同盟”。在随后爆发的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普鲁士对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英国资助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欧陆与联军杀得尸山血海,几乎亡国,英国却趁机夺取了法国的北美和印度殖民地。此战两大阵营最终基本打成平手,但法国却遭到沉重打击。英国削弱欧陆老大的目的再次达到。战后,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英国登顶之后,继续维持“离岸平衡”“打击老大”的战略。法国虽然实力被英国赶超,但依然是欧陆老大,西方老二,所以英国主要是针对法国。尤其法国在19世纪末爆发大革命后,民族精神爆发,实力逐步提升,后来还出了拿破仑这种天才型的霸主。英国就组建了七次反法同盟围攻法国。反法同盟每次参加的国家各不相同,但英国和欧陆老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每次都参加的,最终在1815年摧毁法兰西第一帝国,把拿破仑给流放了。

  拿破仑被打垮后,欧陆老大成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宣称“有六十万大军的人是不需要讨价还价的”。沙皇俄国还与普鲁士、奥地利结成“神圣同盟”,这就又触犯了英国想要维持的均势。因此,英国一方面联合法国,一方面拆散普奥与沙俄的同盟。最终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英法联合教的奥斯曼土耳其,打败了俄国,俄国沙皇愤而自杀。

  俄国被摁下去之后,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又崛起成为欧洲老大,内修国政,外兴霸权,还在1859年打败奥地利,促进了意大利的独立统一。这就又威胁到英国的平衡战略。于是英国暗中支持普鲁士,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打垮法兰西第二帝国。不过这样一来,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又形成新的威胁。

  到20世纪初,英国为了应对新的欧洲老大德国,不惜与长期存在矛盾的法国和俄罗斯联手,建立三国协约,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摧毁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战后,英国国力已经被美国超过,但国际地位还是英法主导。这样又维持了二十年,直到二战之后,面临美苏两面夹击,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才最终丧失全球霸权。

  尽管如此,英国的霸权持续了两百多年,比哈布斯堡和法国加起来还长了。英国能长期维持霸权的秘诀,主要就在于务实的战略方针:不是四面出击,而是针对“老二”搞平衡,围攻老二的时候尽可能约上老三老四一起;不去过多下场参战,也不要把对方剥夺太狠,留下余地,因为这一轮你削弱的对象,下一轮又有几率会成为你团结利用的对象。

  甚至,最终霸权丧失的时候,由于英国采取的这种策略,使得他抽身而去,没有遭到过于惨重的损失。这也算是值得欣慰了。

  如今的全球霸主美国,它原本就是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国家。站在英国的基础上,它的争霸策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美国在独立战争(1775-1783)中,硬怼当时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这是没办法的事,不然就独立不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美国并非是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当时世界老二法国,还有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支持。尤其法国,刚刚被英国拉下霸主宝座不久,处心积虑想报仇,为了援助美国不惜砸锅卖铁,最后搞得自家爆发革命,国王上了断头台。美国能让法国为自己火中取栗,也算是英国策略的成功复制。

  独立建国之后的一百年里面,美国完全不去插手欧陆的事儿,跟欧洲国家之间只打了两场战争,即美法冲突(1798-1800)和第二次美英战争(1812),都是在北美开战。甚至建国不久的美国,面对先前的对手英国,还懂得认怂和谈,输面子赢里子。另一方面,美国在北美大陆不断扩张,打败印第安人和墨西哥,领土从80万平方公里扩展到900多万平方公里,一方面又积-极向南美洲扩充势力,提出“门罗主义”,摆明了要当美洲老大。 美国人看准了,欧洲强国林立,是世界的中心,但美洲拥有的资源、人口不亚于欧洲。美国只要好好经营美洲即可。

  到19世纪末,美国领土面积接近整个欧洲,人口超过多数欧洲强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这种情况下,美国并没有急匆匆去挑衅英国。他只是打了个日薄西山的西班牙,开始全球扩张势力。之后,美国坐看德国跳出来当老二挑战英国霸权,自己装出人畜无害的模样,与协约国大做生意。直到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美国这才参战。

  一战摧毁了德奥,削弱了英法,美国的实力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但英法依靠国际政治方面的底蕴,在巴黎和会中架空美国,把持了国联,威尔逊总统之前主张各国不割地不赔款的和谈也成为泡影。对美国而言,明明我现在工业、经济、军事实力都全球最强,英法两个老家伙居然如此蛮横霸道。换个强势的国家,直接掀桌子也不足为奇吧。真要论实力,当时的美国如果联合在巴黎和会被欺负的德国,再加上遭到协约国围攻的苏俄,未必就胜不过英法。但美国并没有拿实力说话,而是继续遵守英、法主导下的凡尔赛格局。当然,美国也没有闲着。对内它加强了对中美洲的控制,对外它主导了华盛顿会议,最终让日本把山东还给了中国,同时还确定了英美日法意五国的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例为20:20:12:7:7,抢到了海军第一流强国的身份证。

  到二战爆发,美国重复一战的策略,先是置身事外,但通过经济手段支持原有老大英国的阵营。等到双方拼得尸山血海元气大伤之际,再亲自参战。二战结束后,德、意、日被打垮,英、法被削弱,美国实力优势逐步扩大,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强国。

  但是,二战后伴随着联合国的建立,国际政治博弈与先前有了很大区别,大国之间的热战很难打起来。美国虽然实力第一,却也难独步天下。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抗下德军主力,且有英特纳雄耐尔加成,也收了一票小弟,控制了东欧半壁河山。英法虽然国力衰败,但依然占有大片殖民地。美国对这两方面都无法迅速征服。这种局面下,美国从大的方面来说,是联合英法等西欧强国组建北约,对抗苏联率领的华约;而在另一方面,他又暗中与苏联协同,掀起轰轰烈烈的全球殖民地独立运动,打垮了英法的殖民帝国。英法撤离后,很多殖民地就转成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美国的称霸之路,相对于之前法国、英国的上位,最大的特点是他并没有以军事手段挑战英国霸权,而是基本遵循和融入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在这个秩序下利用自己的优势,逐渐积累实力,并引导英国把注意力放到另一个刺头——德国身上。等英国和德国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美国再跳出来坐收渔利。高明点在于,美国并非是帮着新兴的德国打击旧霸主英国,而是帮着英国德国。这样一来,好处是美国的姿态不是颠覆旧秩序,而是维护旧秩序,是在同一个秩序下不知不觉改朝换代。弊端当然也有,那就是对旧霸主的打击不够,例如一战后美国实力虽强,但国际秩序依然被英法主导。但是,只要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有信心,美国多等这二三十年还是值得的。

  搞定英法容易,对付苏联就难了。美国按之前的思维,以为老大(美国)拉拢老三(英国)、老四(法国)来围攻老二(苏联)就万无一失了。然而此时国际格局不是多国并立,而是两大阵营对战,尤其出来了新中国这个变数。解放战争四年就取得全胜,常凯申逃去岛上,原本美国心中的老五倒戈到老二那边去了。紧跟着, 1950年朝鲜半岛内战扩大,美国亲自上阵,又被中国志愿军推回了三八线。接下来,美国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扶持亲美势力,哪知道越共靠着中国、苏联的支援,越战越勇,美国损兵数万,终究是灰溜溜撤出。

  美国虽然总实力还是第一,却在冷战中处于劣势。祸不单行,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许多伙伴不满美国指手画脚、趾高气扬,也产生了离心力。戴高乐为首的法国领导们不甘心给美国当小弟,想建立欧洲一体化,和美国分庭抗礼。甚至被美国打得狗一样听话的日本也产生了异心。再这么下去,只怕美国要输掉冷战了。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政客,实际上基辛格之前就对美国政府提出过忠告。他在文章和书籍中,抨击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对盟友的态度,认为美国对盟友总是居高临下,不会商量,尤其对戴高乐过于傲慢,这样会适得其反。美国实力底子还是有的,但先前一坐上世界首强宝座,霸气太盛,全世界处处伸手,不但消耗自己实力,造成后劲不足,也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在内部,美国对盟友包管太多,既耗费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让盟友觉得被欺负了,两头不讨好。

  可惜之前的美国政府对此置若罔闻,还是在满世界凭借实力跟苏联开片。直到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诚意邀请基辛格担任顾问,这才得以调整方略。

  尼克松和基辛格制定了新的战略“尼克松主义”。简单说,就是全面退守,减少掺和,其最大的手笔是从越南撤军,把几十万美国大兵解放出来。对内部盟友如西欧、日本,不再如过去那样指手画脚,而是建立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这样既照顾了盟友面子,又迫使盟友承担部分防务,减轻美国负担。对头号敌人苏联,也从军事争霸,改为以实力为后盾的谈判,通过两强的沟通遏制战争,同时借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展开意识形态渗透,将美式自由民主观念悄然灌输到苏联内部。他还试图调节南越和北越之间的关系,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他与苏联一同推动停火,更促进了埃及和以色列的和谈,直接抽掉了阿拉伯反以色列联盟的主心骨。

  尤其重要的是,尼克松、基辛格利用中苏关系恶化的机会,果断访问中国,把中国变成了一个相对友好的国家。这一外交战略,其实就是抽掉了苏联最重要的一条潜在外援。

  也不要认为基辛格就是一味的怀柔。他在许多地方选择退守,是为了节约实力,不打无把握之战。对于他认为该强硬、有把握的地方,基辛格果断下狠手。比如1970年智利总统阿连德上台推行社会主义,基辛格建议尼克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他,最终在1973年帮助皮切诺特杀死了阿连德。1976年阿根廷总统庇隆夫人被军政府推翻,基辛格又顶着内部压力,宣布对军政府的全力支持。由此可见,基辛格认为“足以搞定”的地区,尤其是拉美后院,他绝对是雷霆手段,不会客气分毫。

  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政策大获成功。从70年代开始,表面上看美国全面退缩,苏联全球进取,其盟友纷纷入侵别国。此举却让苏联取代美国,站到了众矢之的的前台。尤其是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十年战争泥潭,遭到全世界谴责,更得罪了阿拉伯国家。美国则趁势养精蓄锐,拉拢盟友。到80年代,苏联自个虚火上窜,成了强弩之末,美国再迎头痛击,将苏联拖入军备竞赛的绞肉机。苏联迅速转入下风。

  1988年,基辛格向老布什建议,美苏之间达成协议,苏联允许东欧国家“重获自由”,而美国不采取任何威胁苏联的行动。老布什依计而行,苏联戈尔巴乔夫果然上当,开门揖盗,加上叶利钦内部拱火,最终东欧在1989年集体变色,苏联在1991年完全解体,冷战以美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美国终于变成全球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进入了更加霸气的“单极化”时代,其地位甚至超过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

  这个胜利,离不开基辛格的巧妙谋划,而其依据的指导思想,其实还是当初大英帝国称霸的政治智慧。

  简单说,美国这个老大面对苏联这个老二,依然是尽可能组建包围网,尤其把原本苏联阵营中的中国拉了过去;同时,避免过度的全面出击(不犯当初哈布斯堡和法国的错误),而是适当收缩,让苏联走到台前,像当年的德国一样吸引目光,尤其得罪阿拉伯国家。美国自己则积蓄实力,等苏联一番消耗之后,出手重击。而这个重击,不是直接的军事攻击或强硬威胁,而是以总实力为后盾的软刀子割肉,。最终,美国兵不血刃就打垮了这个可怕的对手。

  进入一超独大时代后,美国面临的局势可谓前所未有的好,超过史上任何一个霸主国家。西方历史学家欢呼“历史的终结”,认为当前这种模式会千秋万代持续下去。但美国该如何维持霸权,依然是一个严肃话题。基辛格认为,美国应该展现出“美利坚主导下的和平”,无论对刚倒下的对手苏联/俄罗斯,还是对帮了大忙的中国,以及广大亚非拉国家,都应该怀柔为主,给人家更好的发展机会。

  但美国政府显然漂了。在90年代,他们一面对放下武器跪地投降的俄罗斯拳打脚踢不断放血,一面对沉浸在中美蜜月中的中国频繁亮刀,银河号、台海巡游、南斯拉夫炸大使馆、南海撞机……生生打碎了美俄亲善、中美和睦的梦想。

  转过头,美国又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不但给中俄留出了十年发展窗口期,还进一步恶化了与世界的关系。这边刚刚撤军,那边又煽动阿拉伯之春,看似把阿拉伯世界搅得鸡飞狗跳,实际上反而加强了中国、俄罗斯、伊朗在当地的存在感。

  近几年,基辛格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威胁,美国应该联俄抗中。这同样是符合“联合老三搞老二”的策略。当然,基辛格指的抗,不是军事战争,也不是赤裸裸的脱钩贸易战,而是软性的孤立、包围、遏制。但美国政府显然还是没听进去。拜登政府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大打出手,不管抗不抗中,联俄至少不可能了。或许美国政府认为现在他足够把老二和老三干掉吧。

  最后,咱们中国要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争取共赢,并不打算去抢美国的霸权。但在目前这种局面下,让美国认为俄罗斯是老二,围着俄罗斯打,对我们猥琐发育是有利的。我们也不能学习美国在一战二战中帮着英国打德国的路线,毕竟美国那会儿虽然还不是老大,却实打实是全球第一的实力,而现在我们比美国还差得远。尤其俄罗斯和美国的差距,比二战中德国和英国的差距大多了。

  所以,我们中国不是老大,也不是老二,俄罗斯才是老二呢。还有,我们也不是老三。不过我们专打世界第三。

  谨以这篇皮毛论文纪念基辛格老先生,但愿我们中国后续的发展,对得起他老人家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