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名家丨查尔斯·勒布伦:17世纪法国天才艺术家

日期: 2024-01-21 作者: 安博体育官网

  可能有个疑问总是萦绕在大家心头:为什么查尔斯·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年-1690年)身为一名杰出的画家、艺术理论家,又是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创始成员,却没有受到像是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或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同等的关注?

  任何喜爱色彩丰富的巴洛克艺术画作的人,一定都看过像普桑、鲁本斯或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等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大量的展览、出版物,甚至是电影,塑造了我们对圣经和神话场景的想象,并进一步将这些画面,烙印在我们的意识当中。

  尽管巴洛克风格源起于意大利,但它很快地传播至西欧并征服了法国宫廷,以凡尔赛宫为发展核心。而宏伟的凡尔赛宫本身更是诸多文献著作的焦点,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名字,不外乎“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并非一般的国王,他的人生都沉浸在古典艺术里。例如,他是替法国芭蕾舞蹈铺路的四大推手之一。事实上,路易十四在1653年,是以太阳神阿波罗的角色登台,因而有“太阳王”(the Sun King)的称号。

  至于绘画艺术,凡是参观过凡尔赛宫的人,一定会被宫殿里的宏伟神圣的壁画所震撼。但是,游客们可能会很惊讶,关于这些壁画背后的艺术家,却鲜少被文献提及。

  光是从勒布伦画作的翻拍照片中,就能够准确的看出这位艺术家有着惊为天人的天赋。然而,当人们穿过凡尔赛大厅,发出阵阵赞叹声时,却没有给予勒布伦应有的赞赏。今天让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孤独的勒布伦。

  穿过凡尔赛巨大的拱门,参观者能体验到独一无二的大厅氛围,建筑物的装饰元素与壁画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们一睹异国世界的绮丽,甚至是天国的世界。

  而在第戎美术博物馆(the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Dijon)里的重要巨作《反叛天使的堕落》中,勒布伦则描绘了《圣经启示录》的场景。画面中,一群胜利天使围绕着大天使米迦勒(Archangel Michael),他们攻击反叛的天使。反叛天使们与邪恶的巨龙盘旋交缠,并一同堕入螺旋状的深渊。

  这幅画运用其构图,引导观画者从色彩对比强烈的多形体区块,拉向一个充满明亮,且空间感开阔的区域,给人一种多层次高度的视觉。

  实际上,我们像是被带入画面的场景中,体验着这种邪恶的倾覆,和宇宙法理的重塑,一切好像正在我们的时空中展开一般。

  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作者杰出的画面处理,他让交织在一起的躯体,呈现出陷入混乱感的纠结,并像是具备戏剧张力般地,与垂死的野兽形体纠缠在一起。

  另一个由勒布伦描绘的较为温馨的场景,是在罗浮宫展出的《沉睡的基督》(The Sleeping Christ ,1655年),因精巧地表现出沐浴在温暖光线中的构图而为人乐道。躺在圣母玛丽亚怀里的圣婴,在画作中展现出其身体“重量”上处理手法的不同凡响。圣婴正被母亲和周围人物的爱所呵护着,他的外表犹如大理石般光滑,轻柔地躺在红色、蓝色和白色的布料上,呈现出一种超凡的存在感。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得以看到这位艺术天才能够自如地运用多样的技巧和千变万化的题材,从永恒不朽的经典、充满戏剧张力的多人大景,到精妙绝伦的温馨场景。

  查尔斯·勒布伦曾担任宫廷画家,身兼许多工作画室的监督工作,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法王路易十四,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赞助人。

  除了留下大量令人赞叹的作品外,勒布伦的艺术理论,还建构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教育学生的方式,并持续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画室中流传。

  然而,在文献中能查到的最后一次具体为了赞扬勒布伦、在凡尔赛宫举办的展览,要追溯到1963年。在英文书籍中,也只有一本传记,由作者沃尔夫‧布查( Wolf Burchard )在2016年出版的《崇高的艺术家:查尔斯·勒布伦和路易十四的形象》(The Sovereign Artist: Charles Le Brun and the Image of Louis XIV),能在其中觅其踪迹。

  若要回答为什么这位天才不再备受推崇,就要理解我们是如何将艺术家神化,以及我们是怎么样看待历史的。首先,勒布伦于1664年晋升至国王的首席画家地位,成为一位专业又具备权势的人。然而,勒布伦的名字却在法国以外很少被提及,是因为他与太阳王关系紧密,而“太阳王”这个词的含义又带有“绝对君主制”的政治包袱。

  “绝对君主制”一词,后来被污名化,并用来点燃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随着君主政权的垮台,王室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前景和遗产也随之殒落。大革命后留下的污名,似乎一直伴随着曾经创造凡尔赛宫的艺术家们;最重要的是,它也连带损害了勒布伦的声誉。

  当一个艺术家同时在他的领域中扮演领导角色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检视他的艺术品德是否完备。勒布伦在艺术蒸蒸日上的时代,处在完美的职位,能在遵循传统工艺的既有正统下自由地发挥。因此,勒布伦的眼光,也自然而然地与国王的宏大艺术事业互相契合。

  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布伦特(Anthony Blunt)却称勒布伦为“法国艺术的独裁者”,因而将他贬为二流艺术家,这指控似乎纯粹依赖于政治的关联性,而不是对其艺术的真诚评价。

  然而,不仅如此,勒布伦也和通常要依靠众多赞助人慷慨捐助、辛苦奋斗的浪漫艺术家形象格格不入。在他的自传中也没有被揭露出任何可以让艺术史学家大作文章的丑闻事迹,好比像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大师卡拉瓦乔(Caravaggio)、贝尼尼(Bernini)等。在他的时代里,勒布伦受到的是尊敬,而不是轻视。

  若想要体验艺术作品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先通过对自我的提问:“艺术品的本质怎么样影响作为观众的我们”?

  勒布伦的作品,不仅仅只是一幅绘画,或是天花板的壁画,他的作品有着更深远的意涵。抬头仰望勒布伦所创造的世界时,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这位天才的内心。这些作品,触及到的是更具普世价值的精神层面,而不只是一直在变化的社会事件,因为那些事件容易在战争或革命的喧嚣中,很快地被遗忘。

  随着文明的发展,有时真正的宝藏会被遗忘,但渴望灵感的人们终究会回首,并欣赏我们的文明所创造出的许多惊人成就,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或许,是否挖掘出这些宝藏并不是最至关重要的, 我们所要做的更是睁大眼睛,敞开心扉,当“永恒之美”展现于眼前时,我们能意识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