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虽胜犹败英国虽败犹胜

日期: 2024-03-26 作者: 安博体育官网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顾名思义,是争夺西班牙继承权的战争,西班牙老国王死后无嗣,要在世代联姻的

  当时西班牙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孙安茹公爵腓力,一是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次子查理大公,这背后,又牵扯到整个欧洲的历史纠葛、霸权争夺、权利分配等等。

  路易十四,史称太阳王,是带领法国走向强大的男人。然而路易十四统治末期,法国国力日衰,与英、奥等国的矛盾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爆发。

  最终腓力五世继位西班牙国王,法国惨胜,但就此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后续乏力,英国后来居上,取得了与实力相配的利益。

  按理说,法国一场大战大伤元气,虽然赢得了一个西班牙国王的虚名,但难保不会被人秋后算账,然而,西班牙继承战争中如火如荼气势汹汹的反法联盟在战后居然对路易十六手下留情,放了一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欧洲各国历史上联系紧密,文化上同源异流,政治上有交互,经济上有冲突,到了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骤然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要想理顺其中各方的举动,不得不拿出些抽丝剥茧的耐心。

  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是大航海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拔得头筹,引得教皇出面,将地球一分为二的盛况自不必提,然而,到了17世纪,西班牙争取到的一点先行优势丧失了。

  资本主义的力量在整个欧洲大范围地发展起来,由封建君主和贵族主导的西班牙既比不过荷兰的商业资本主义,更比不过英国的工业资本主义。

  16世纪初,西班牙是欧洲的一个大国,除本土外,它还统治着那不勒斯王国和尼德兰,并拥有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及其他一些岛屿,更有遍布各大洲的殖民地。

  然后,先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它的经济,又有英国将“无敌舰队”打得落花流水,接着,牵扯到整个欧洲的耗时许久的三十年战争开始了。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和战败方都是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帝国的盟友,西班牙因惨败而国势日衰。

  三十年战争战火停息的那一年,是1648年。此时,西班牙失去了尼德兰、葡萄牙;神圣罗马进一步分崩离析;法国获利甚多;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争霸。

  不久,法国发生投石党运动,西班牙趁火打劫,又几年,路易十四平息了国内的投石党运动,同一时期,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英国挟战胜之威与法国结盟,共同打击西班牙。

  1659年,西班牙战败,被迫接受《比利牛斯条约》,割地赔款和亲。这样,到了十八世纪初,西班牙已经十分虚弱了。

  从法国西班牙战争结束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期间四十年,是西班牙从“国势衰落”到“十分虚弱”的过程,也是法国日渐强大到弊病丛生的过程。

  这四十年,太阳王路易十四粉墨登场。如果仅用一个词描述法国的争霸,那就是“穷兵黩武”——1667年,遗产继承战争,两年;1672年,法荷战争,七年;1688年“大同盟”战争,十年。

  收获无疑是巨大的,法国的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即使未达到路易十四设想的将法国的国界扩展至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以实现其所谓“天然国界”的愿望,也已经使法国进入最强盛的时期。然而后患也很多。

  长年累月的战争对法国的财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法国的领土扩张也终于使欧洲各国不满,进而共同。第三次的“大同盟”,指的就是由神圣罗马、西班牙、瑞典、英国、荷兰等众多国家组成的反法同盟。

  此战以法国求和,与各国缔结《里斯维克和约》告终。法国接连发动的扩张战争,既过度地消耗了本国的资源及财力,也使自己树敌过多,更丧失了海上霸权,结果,法国在国际上日趋孤立,由盛转衰。

  此时,世界已步入1697年。当下的情况是,法国由盛转衰,日渐孤立;英国结束三次英荷战争,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不久于人世,神圣罗马苟延残喘……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奥地利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都觉得自身有权继承西班牙王位。

  后来这两位先生又分别将此机会让给自己的孙子和次子,也就是本文开头已经提到的腓力五世和查理大公。于是打仗,交战双方是英荷奥对法西葡萨(伏依)。

  由于整个反法联盟的围追堵截,法军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接连失利。1703年5月16日,英国成功地诱迫葡萄牙签订了同盟条约,葡萄牙倒戈,同意向英荷等盟国开放其各港口并提供军队,以利于英荷对西班牙的攻击。

  同年10月,奥皇利奥波德一世以重金收买了萨伏依公爵,萨伏依脱离法国。英国取得了直布罗陀的控制权,于是西班牙也战力大减。法国此时势单力孤。

  1704年开始,法军接连在布莱恩海姆战役、拉米利战役、都灵战役中失败,不断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丧失了许多鼎盛时期曾兼并的土地。法军方面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也十分稀少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前线尚且如此,后勤方面,法国国内早已被太阳王的穷兵黩武耗空了精力,财政困难日渐严峻。而1709年的冬天又过分严寒,粮食减产,军队缺银,百姓少粮,法国此时真是面临了灭顶之灾。

  当然,如果事情继续下去,法国人的下场也就不会如此好了。事情的转机是英、奥两国送来的。

  众所周知,英国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成立两党制议会,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英国议会换届选举,由辉格党变为托利党执政,托利党主张和平,于是对法国的政策也有所收缩。

  当然,这个所谓的和平建立在党派倾轧、资源损耗的基础上,是以谈判促和平,保证英国战场之外的优势、利益,与英国当时的国情是分不开的。

  奥地利的变化在于奥皇利奥波德一世及其长子约瑟夫短时间内相继去世,查理大公嗣位,成为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六世。是的,查理大公就是上文提到的西班牙的另一个选择。

  这时形势就出现了变化。法理上,查理和腓力都可以继位,但如果查理继位,则查理同时成为奥地利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王,继承的是奥地利的实力、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理优势和西班牙的殖民地。

  这不是英、荷所乐见的。英国期待维持大陆均势,消灭欧陆的绝对霸主,而不是扶持另一个出来,荷兰也不愿曾经的宗主国如此强大,影响它的利益。

  但法国腓力就不一样了。第一,西班牙老国王曾下遗嘱令其继位,同时严禁腓力保留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力。腓力受到了西班牙王的肯定(不论这个遗嘱制定的过程如何),同时如果法西合并,反法同盟的其他各国也不会坐视不理。

  第二,法国经过路易十四的统治,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外交环境也十分恶劣,法国实际上丧失了路易十四前期所取得的霸主地位。

  法国不能给腓力相当的助力,破落户西班牙的家底就更薄弱了,因此扶持腓力上台,是法理上行得通而各国都乐意接受或妥协的选择。

  1713年,战争基本结束,4月11日,法国分别同英国、荷兰、普鲁士、葡萄牙及萨伏依签订了七项条约,总称《乌德勒支和约》。

  “基本”结束的意思是,这个结果不能让查理大公满意。但他也只能孤军奋战了,于是在法国的打击和英、荷等国的“调停”下,战争于次年正式结束。查理六世签署《拉斯塔特和约》。

  战后的变化我们大家可以从两个《和约》中略窥一二。对于西班牙和法国来说:英荷各国承认了腓力的西班牙国王身份,他成为腓力五世,但法西不能合并,这是早已确定的事情,也符合大陆均势的要求。

  法国拆除战略要地敦刻尔克的防御工事,归还英国的哈得逊湾,割让美洲殖民地的部分岛屿,这就为英国霸权的巩固和扩大提供了助力。

  英国攫取了足够的利益,同时,法国对于荷兰、葡萄牙、奥地利、萨伏依也有领土和殖民地上的让步。而西班牙鉴于不能重夺直布罗陀,在割让土地的同时与英国争取了一些贸易上的优势。

  对于英国来说,法国承认了安妮继承了英国王位,政局暂时更稳定了。在欧洲,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扩张了领土,消除了威胁,缓和了因安妮女王带来的与各国的小矛盾。

  在殖民地,英国也有开拓,更重要的是,英国获得在西属美洲殖民地从事黑奴贸易的垄断权,英国的时代到来了。

  对于其他参战国,他们也获得了大小不等的利益。那么,既然战争告一段落,就迎来了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反法联盟对路易十四手下留情?

  窃以为上文一系列国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已经足以将各国的利益诉求交代清楚,这也就是说,放过路易十四是各国互相妥协相互博弈之后的结果。

  路易十四,生于1638,卒于1715。1713年,老人家已有75岁高龄。这一年,他的合法儿女已经全部去世,不合法子女中也只有一个私生女还活着。

  孙子辈多半凋零,已经长成的腓力还成为了西班牙国王,无法继承王位。曾孙路易十五此时刚刚三岁,路易十四绝对无法撑到他长大。

  此时的老人家可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既然法兰西即将沦落到国无长君的境地,为啥不手下留情一些呢?

  第三,法兰西的辉煌此时已经是明日黄花。前面提到,1709年冬季极度严寒,民众衣食无着。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法兰西国内社会矛盾正在积压,而帝国的财政情况遭遇危机。不久之后路易十五上台,法国国内必然要经历一些动荡。

  第四是,此时没有国家有能力、有胆量对路易十四斩草除根、对法兰西犁庭扫穴。十八世纪初期的欧洲,正是英法“交接权力”的阶段,暂时还没有国家对他国拥有碾压性的优势。

  欧洲各国世代联姻,对路易十四赶尽杀绝是其他几个国家的王室情感上无法坐视的,也是师出无名的。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虽胜犹败,英国虽败犹胜,是英法相争,是欧洲权力交换、攻守易势的一个缩影。英荷等国对路易十四手下留情,有个人的原因,也是各国互相牵制、妥协的结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